今天很多父母,在對待養育孩子這件事上,態度很嚴肅、很認真,也很努力。但有些父母,他們同孩子在一起時,總覺得缺了點什麼。 缺了點什麼呢? 缺的其實是一種「遊戲力」。為人父母,需要一種活力,一種自信,一種情趣,一種幽默。與孩子一起遊戲,用遊戲的方式去處理問題,可以讓孩子在歡樂與笑聲中,感受到我們的愛。
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,尤其在跟孩子發生爭執和矛盾的時候,遊戲經常能夠很好地改變氣氛和化解對峙, 讓父母和孩子重新融洽起來,甚至孩子身上的小問題也能在遊戲中迎刃而解。
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,我們都經歷過純粹的快樂和滿足,也體驗過不同形式的惡劣情緒,包括痛苦、害怕、尷尬、傷心、焦慮、嫉妒等等。
當我們有情緒時,如果運氣不錯,我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出來:高興時就大聲笑出來,難過時就大聲哭出來,因為害怕或生氣而身子發抖......
如果不能自由地表達情緒,那麼孩子或者把情緒封閉起來,為長大後的各種問題埋下禍根,或者通過其他形式間接發洩出來。
遊戲力可以幫助孩子找回表達情緒的自由,避免因情緒壓抑或者發洩不當而造成的潛在惡果。不表達情緒或者表達不當,都意味著孩子被困於無力感和孤獨感的堡壘。
那麼,我們該怎麼用遊戲力來迎接孩子情緒的暴風雨呢?
應對「發牌氣」:
父母要用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
有對夫婦來向我諮詢,他們家的孩子在最近兩年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,而且情況越來越糟。每次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,我都會問父母幾個問題。
你認為孩子發牌氣時,實際是想表達些什麼?
發完牌氣後,孩子會比較快樂和輕鬆嗎?是否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聯結?能否有更多的合作和參與?
發脾氣是孩子表達及釋放情緒的方式。一旦發洩完,孩子就會繼續前進。
有時候,孩子在做手工、寫作業、玩電腦遊戲的過程中遇到挫折,自然就會發脾氣。而發完脾氣後隨之而來的,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間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務,從而發揮出更多創造力,並取得更多成就。
孩子發脾氣時確實像是暴風雨來臨,但是,這場暴風雨卻衝開了無力感的大門。如果他們不能表達受挫的喪情緒,或者因為發脾氣而受到處罰,那麼挫折感就會繼續干擾他們的快樂,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。
專家表示:「孩子發脾氣,如果父母能夠用理解的態度陪伴孩子,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,那麼即使是要堅決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,孩子也仍然會知道: 在心靈經歷黑暗的時刻,自己是不會孤單一人的。」
在上述的家庭中,小男孩發脾氣時不是被哥哥們忽視,就是被嘲笑。這對他來說實在太痛苦了,他只是希望哥哥們能夠視自己為他們中的一員,能夠稍稍等一等他,讓他能夠趕上他們一點兒。可是,哥哥們卻不太能安慰和支持這個愛發脾氣的小弟弟。
對此,我提出了一些建議。 除 了讓孩子玩他想玩的任何遊戲之外,還可以在遊戲中專門安排針對挫折感的遊戲。
例如,「誰來領路」這個遊戲可以使他有機會成為領路人,也可以讓他在跟隨別人時放心地感到不會被領路者丟棄(因為哥哥們經常會丟棄他)。另外,安排某一個哥哥跟他單獨遊戲,因為一對一的時候,哥哥會比大夥在一起時更照顧弟弟。
由於孩子大部分發脾氣的情況都發生在全家外出時,因此我建議他們出門前問問孩子:「你今天希望怎麼進行?」「我們要回家的時候,你覺得我怎麼做比較好?」「哥哥們想要做你不能做的事情時,你希望我們怎麼幫忙?」
語氣要隨意輕鬆,而不要帶有諷刺。孩子可能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,但至少他可以從中知道, 你在考慮他的處境並且在努力讓他一起來解決問題。
我自己經常用這樣的方法來防止孩子發脾氣——
在情況即將失控時,我就興致勃勃地說:「看來現在必須要有人尖叫才行。是我來,還是你來?」
或者:「大家都有點不開心了,我們來開個『哈哈大會』吧!」(「哈哈大會」是大家先假裝笑,後來就會真的笑出來。)
或者:「你敢跟我來一場『拇指決鬥』嗎?」類似這些傻乎乎的話可以幫助大家恢復心情。
應對「恐懼」和「焦慮」:
把他們從情緒中釋放出來
我們不希望孩子害怕,所以會說:「沒什麼好怕的,別那麼膽小!」或者:「如果你害怕,那就別游泳了!」恐懼很正常,它是人類的基本情緒,甚至是生存本能的需要。
很多孩子都帶著很多的恐懼,但卻沒有機會來表達。恐懼積累所導致的,要麼是魯莽,要麼是害羞、拘謹,要麼是焦慮。
魯莽的孩子需要有人和他們一起爬樹,向他們示範如何安全地進行冒險,並用平靜的情緒感染他們。
當孩子害羞、拘謹時,我們需要通過遊戲把他們從小世界裡拉出來。他們需要我們陪著從滑梯上滑下來,多試幾次後他們才能自如地加入其他孩子。把害羞的孩子扔進水裡是無法逼他們學會游泳的,但是讓他們永遠留在家裡也不是辦法。
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孩子半隱半現的恐懼,也就是焦慮,徹底地釋放出來。 遊戲,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,都是幫助孩子釋放情緒的好方法。
有些孩子通過談話就可以消除焦慮,但更多孩子是用遊戲釋放焦慮的。他們可能幻想某個角色不斷地遇到麻煩,然後再被拯救。他們花幾小時設計和建造無敵的太空船,象徵性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。
幾年前「解憂娃娃」風靡一時,小孩子可以對著「解憂娃娃」訴說自己的煩憂。同娃娃說話是一種很好的過渡,孩子以往是用單純的遊戲方式來面對恐懼,而這時正是在逐漸練習用語言表達情緒。
藝術形式也是釋放焦慮或恐懼的最佳方式之一,無論是唱歌、跳舞,還是畫、寫作、陶藝製作,都能發揮作用。
「哇,你在喉嚨上畫了個很緊的蝴蝶結,如果它會說話,它會說什麼呢?」
「如果你肚子裡的這些蝴蝶會跳舞,它們會怎麼跳?」
「噢,你夢見可怕的怪物了,你可以把它畫出來嗎?」
很多孩子不需要引導,就會把恐懼和焦慮帶到他們的遊戲之中。而另一些孩子則需要一些提示,如咱們假裝去看牙醫」,或者「昨天晚上好可怕啊,咱們假裝再演一遍吧?